聯系電話:
13581588593
軸類產品在磨削加工后是否存在磨削燒傷,在磨削現場,可以通過觀察加工表面是否有淺藍色,以及淺灰色或深灰色,來評估該軸表面是否出現磨削燒傷。一旦色澤消失(存在磨削燒傷色澤的表面被再次磨削去除),目視觀察就失去效用。
選定檢查對象,對軸表面進行硬度檢查,當出現磨削表面硬度下降時,初步確認已被高溫回火,發生了磨削燒傷。但硬度法檢查的盲目性大,洛氏硬度、里氏硬度檢查均難以測出淺表層的硬度變化,且洛氏硬度檢查會給磨削表面造成損壞。顯微硬度檢查雖然可以測出磨削表面淺層硬度變化,但軸的實物不具備上機檢查的條件,因而不能實施檢查。
酸浸檢查法是目前高硬度表面磨削燒傷檢查通用的一種方法,但尚無現場普遍適用的判別標準與規范。僅齒輪行業有相應的標準,鑒于齒輪產品的重要性,為了有效檢查磨削齒面是否被燒傷,各工業發達國家都制訂有檢驗標準, 如GB/T 17879- 1999 齒輪磨削后表面回火的浸蝕檢驗, ANSI/AGMA 2007- B92, 或BS 7862- 1996、ISO 14104- 1995 Gears- Surface Temper Etch Inspection After Grinding 等。高硬度軸類表面磨削燒傷的檢查,只能借鑒齒輪磨削燒傷檢驗方法。磨削零件的酸浸檢查不僅工藝復雜,評價方法也很繁瑣。以GB/T 17879- 1999 標準為例,它等同采用ISO 14104- 1995 標準,評判磨削燒傷的等級。分類方法見表1、表2。在一只齒輪上,按工況下的功能分類,F:功能面(包括齒面、磨削齒根、軸頸及其他指定表面);N:非功能面(包括所有其他磨削表面)。通過F/N 分類與級別的組合,確定齒輪不同表面的磨削回火的程度與級別。例如: FA/NB2 表示任何功能面都不能回火,但在最差的單個非功能面(如軸肩) 上允許有不超過25%面積的輕度回火。德國的文獻將D 級熱損傷稱為 “二次淬火燒傷”。
通過有意將軸表面磨削燒傷- 解剖- 測試表面顯微硬度(HV) 進行對比,外觀有D 類燒傷的部位,顯微硬度并未出現明顯的變化。這說明僅依據磨削表面變色程度評判磨削燒傷是否在安全范圍內是不準確的。
此外,酸浸檢驗方法有幾個方面的不足:
(1):該法的檢驗頻次有限,不能有效用于批量零件的磨削工藝過程控制;
(2) 零件需經過清洗- 酸性- 中和等一系列化學處理,其過程繁瑣,對作業環境及環保有不利影響;
(3) 磨削表面酸浸后表面是否存在燒傷,依據浸蝕表面的色澤判斷,但又沒有不同產品磨削燒傷程度的權威照片可供參照,易產生判斷歧義;
(4) 本辦法對被檢零件是一種有損檢驗方法。盡管標準認為酸浸產生的變色可以用標準的電解堿性清洗、拋光等不影響零件適用性能的其他方法去除,變色對零件的使用沒有不良影響,但去除表面變色的同時會造成金屬加工余量的減小或表面紋理的改變,客戶也很難接受變色的零件。
一般情況下,軸類零件進行批量磨削加工后,會抽取一定比例的軸進行熒光磁粉探傷檢查(MT),對目視觀察有疑問的軸還要進一步作著色滲透檢查(PT)。這兩種方法可以對磨削裂紋作出敏感反映,但對磨削燒傷的檢驗就沒有把握了。
鐵磁性材料受激勵磁場作用后,磁疇壁被迫作前后運動。一旦磁場能量足夠大,釘在許多晶格缺陷和位錯上的磁疇壁將進一步躍遷,每一個躍遷將在靠近試樣表面上放置的線圈內產生一脈沖。在緊靠線圈的一個有限體積材料內部產生的脈沖將疊加為類似噪聲的信號,即巴克豪森(Barkhansen)噪聲。根據試驗分析,該信號的強度能進一步描述磨削后表面應力狀態和顯微組織的完整性。該信號的等效電壓被稱為“磁致彈性參數(MP 值)”,是材料顯微組織與殘余應力狀態的強函數,一旦材料表面產生磨削燒傷,將導致表面硬度下降與殘余拉應力增大,都會使巴克豪森噪聲水平增加。
應用巴克豪森效應(Barkhansen Noise Method - BN 法,磁彈法) 進行磨削表面狀態檢測裝置的原理和檢測流程參見圖。磨削表面的表面硬度、殘余應力與磁彈法檢測到的MP 值的對應關系見圖 6,MP 值隨表面硬度值的降低而下降,隨表面殘余壓應力變為拉應力而升高。
目前該方法主要使用一種芬蘭Stresstech 公司研制的Rollscan磁彈儀系列儀器,且主要在發動機凸輪軸、曲軸、軸承、齒輪等高硬度磨削表面進行過燒傷檢測試驗與應用。對熱處理燒傷和磨削后軟點分析有很好的測量結果。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上園路甲10號院 洪源智能工坊807室(102300) 座機:010-88820040-8001 郵箱:volwin@volw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