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電話:
13581588593
磨削燒傷的實質是工件表面材料的晶相結構發生變化,產生原因是磨削溫度高,磨削區的溫度可達到400~1 000 ℃,工件表面溫度達到950℃以上,該溫度超出了鋼的相變溫度AC1,見圖1碳鋼在加熱冷卻時臨界點Fe-Fe3C相圖上的位置,AC1溫度在727 ℃以上。
磨削過程中,如果工作表面層溫度超過相變溫度AC1,則對于淬火后、回火后的鋼件來說,其表層的回火馬氏體組織逐漸轉變為奧氏體組織,見圖2。共析鋼的曲線,在不使用冷卻液的情況下,奧氏體組織逐步轉化為鐵素體和珠光體,工件表面的硬度急劇下降,工件表層退火,這種現象稱為退火燒傷。在干磨時容易產生這種燒傷。磨削時,工件表層溫度超過相變溫度AC1,回火馬氏體組織逐漸轉變為奧氏體組織,在使用磨削液急冷條件下,則表面形成二次淬火馬氏體,二次淬火馬氏體組織很薄,硬度較回火馬氏體高,這種燒傷稱為淬火燒傷。磨削加工時,工件表面未超過AC1,但超過300 ℃,這時馬氏體轉變為回火托氏體,這種燒傷稱為回火燒傷。在300℃以下一般不發生晶相結構的轉變,所以不產生燒傷問題。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上園路甲10號院 洪源智能工坊807室(102300) 座機:010-88820040-8001 郵箱:volwin@volwin.cn